![]() |
加入收藏夾 | 設為主頁 | 網站結構![]() ![]() |
兩會聲音|關于發展智慧農業保障糧食安全的建議 |
發布人:兩會 發布時間:2023/3/15 點擊次數:884 |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安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人均糧食占有量483公斤遠超國際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對我國糧食安全戰略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來,由于疫情、國際沖突、自然災害頻發等原因,糧食生產受到一定影響,2020年的全球風險報告將糧食危機被列為影響****的全球風險之一,2021年社科院解析的全球十大風險中糧食危機也赫然在列,2023年最新的全球風險報告仍將糧食問題作為核心問題。 在這一背景下,穩面積、提產能受到高度重視,2023年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強調農業安全的重要性,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堅決守牢確保糧食安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糧食是國家穩定安全的根本,聚焦發展智慧農業,確保糧食“壓艙石”行穩致遠極具現實意義。 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問題: (一)進口風險——原糧進口增多,影響市場價格,智慧農業需求日益凸顯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2021年世界糧食價格上漲了28%,10月末全球糧食價格指數達到133.2點,達2011年7月以來最高水平,同比上漲31.3%,2022年全球小麥、玉米和植物油平均價格指數均創歷史新高,達歷史最高水平,乳制品和肉類價格平均指數則達到了1990年以來最高水平。高進口量使得糧食安全性受到國際環境影響,國際糧價暴漲的傳導性也拉升國內CPI指數,影響國內經濟平穩發展。而過去20年,隨著中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糧食進口從占全世界份額的5%提高到了現在的22%,飼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大量依靠進口,其中大豆對外依存度整體超過80%,進口量約占全球進口大豆總量的60%。國際糧源大量進口應引起足夠重視,更凸顯了發展智慧農業保障糧食安全的針對性和重要性。 (二)土地風險——耕地面積有限,產糧區域集中,智慧農業成為必由之路 我國以全球9%的耕地讓世界22%的人口實現了小康生活,但糧食生產基礎不穩固、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現有人均耕地面積僅為913m2,仍不及世界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國糧食生產高度集中的13個省、自治區,糧食主產區貢獻了我國70%以上的糧食產量,且比重呈穩步上升趨勢,但長江中下游等經濟發達地區土地污染問題嚴重。因此,保護現有耕地面積同時,廣泛應用智慧農業技術提高糧食畝產和改良土壤質量,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三)科技風險——研發投入不足,科研水平不高,智慧農業研發有待提升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得到長足增長,2011年到2020年十年間增長率年均超過50%,育苗育種、基因工程、農用機械等發展均初具成效,已具備了發展智能農業的技術基礎。但智慧科技創新沒有呈現出明顯的政策導向性特征,加之科研企業創新投資不足,導致戰略資源受到一定影響。如部分農作物種子的研發水平較發達國家滯后,僅孟山都一家的研發支出是A股10家種子上市公司總和的60余倍,運用智慧農業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任重而道遠。 (四)管理風險——農村人口銳減,生產者老齡化,智慧農業發展具有空間由于我國農村人口大量進入城鎮務工,農業生產者老齡化程度加深,農村空心化和宅基地空心化加劇。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農村常住人口數量已經降低為50979萬人,農民工的數量為28560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959萬人,占比農村戶籍人口數量達26.5%。農村青年勞動力不足和老齡化現狀,使得土地連片耕種成為可能,更為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提供了發展空間和應用空間。 發展智慧農業保障糧食安全的建議 建設數字化農業生產新方式,培育智能化農業新技術,全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智慧化農業生產體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一)實行全球智慧儲備——穩定糧食總量基數,降低總量風險 1.增加糧食進口來源。疫情影響仍在持續,發達國家利用貨幣政策轉嫁國內危機使得全球金融風險增高,俄烏沖突爆發后,貿易風險進一步增強,我國糧食類產品進口多限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泰國等,在國際新形勢下,應適時擴大進口來源國,并建立相應調節預警機制。 2.增加企業性國際儲備。選擇適當的國家,鼓勵糧食企業進入其他地區進行國外糧食生產,使用成熟技術,在增加當地產量的同時,將部分產量作為我國的全球性儲備,需要時回撥國內實現部分替代生產,藏糧于企,穩定提升可控戰略糧食儲備基數。 3.增加可控油料作物產量。發揮東北的糧倉和支點作用,以吉林黑龍江為基地逐步恢復東北非轉基因大豆種植,替代部分大豆進口量,并向遠東地區逐步拓展,以企業化或租借方式擴大大豆產量,通過穩定的陸路運輸運回東北,建立東北非轉基因大豆加工基地,保障我國大豆可控量穩定提高,沖抵美洲大豆進口風險。 (二)加強土地智慧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決土地存量危機1.建立土地智能管理平臺。在即將完成的第三次土地普查數據基礎上,在永久基本農田上建立能夠直接反映出適宜播種何種糧食作物的智能化信息,包括歷年種植作物、產量信息、化肥使用量等數據,為種糧從業者最優化使用智慧農業鋪平道路。 2.基于現代通信工具,建立農科與農產對接網絡。在糧食主產區選擇縣市級城市周圍小范圍區域試點,對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農作物、土壤從宏觀到微觀的實時全面監測,定期獲取農作物生長、發育狀況、病蟲害、水肥狀況以及相應的環境信息,實時上傳返回指定農科機構,通過農業科技人員針對性指導,實現局部土地產值最優化。 3.加強土地保護的同時拓展儲備性耕地。針對黑土地的“土變瘦了、土變硬了、土變薄了”等問題升級秸稈還田技術,配合施用有機肥和深松深翻等集成技術模式,控制黑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保障土壤安全。在加強原有耕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建設,開展生態農業、立體農業,向農林牧漁結合和植物動物微生物方向拓展,積極布局山、水、林、湖、草、沙可擴展土地,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回旋余地和選擇空間。 (三)研發智慧技術——創建工業化高新農業,根本上保障未來糧食安全現代農業競爭是科技的競爭,加強深層創新、突破技術壁壘、提升原始能力創新水平是保障未來我國農業安全的重要因素。 1.保障種業安全,加強種業技術原創。實施種業安全國家戰略,改變小作坊式種業研發,建立“大種業”研發體系,加快建成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的國家新作物種質資源庫,以主要農作物為對象,重點攻克并建設高通量、規;硇图盎蛐丸b定平臺,聯合農業科研機構優質資源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種子實驗室體系,建設具有獨立技術體系和知識產權的種業前沿技術平臺。 2.開發基于自主基礎架構智慧農業區域智能化管理系統。開發我國農業產業基礎軟件,基于北斗系統建立農業監控和管理平臺,開發獨立知識產權的智能化農業數據分析系統,連接我國全部的土地和農業機構,對農業生產中的現象、過程進行智能化模擬,生成動態空間信息系統,并將信息返回農科機構網絡平臺,實現自適應性信息分配,由專業人員進行專業規劃指導,實現全國的傳統農業土地利用最優化。 3.布局工業化高科技農業。在土地傳統耕作基礎上,建立一批綠色工廠,實現作物生態式立體工廠生產,創立高科技農業,進行農業產業化發展。開發分子農業,在東北地區試點提前布局分子農業工程,使用綠色技術進行淀粉合成等工廠化有機物生產,顛覆部分傳統農業生產格局,力爭實現未來對工業用農產品的替代性生產。以實現達到合理利用農業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作物產品和質量的目的。 (四)開創智慧管理——完善系統化農業制度 1.建立土地智能管理平臺。在即將完成的第三次土地普查數據基礎上,在永久基本農田上建立能夠直接反映出適宜播種何種糧食作物的智能化信息,包括歷年種植作物、產量信息、化肥使用量等數據,為種糧從業者最優化使用智慧農業鋪平道路。 2.發展現代化農業服務業。吸引年輕從業人員進入農業產業,積極培育鄉村職業化土地經紀人,引導小農戶將糧食耕、種、防、收等作業委托給智慧農業服務組織,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糧食增產,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保障農業的從業人員穩定性的同時,加快農業科研與生產直線對接以及第一產業的智慧化管理升級。 3.加快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應用科技興糧等扶持政策,加快將農業院校、農科機構、農業公司三者有機結合,創建產學研一體化智慧農業種植示范區,暢通科技工作者與糧食生產銜接通道。以科技提升從業者收入,從根本上解決農業人口流失和后續無人的問題 (五)涵養智慧生態——完善政策保障,預防農業產業系統性風險 1.增加制度保障。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生產性服務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及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新興農業種植和農業服務組織制定整體性扶持政策及規范化管理制度;根據自然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地方制定配套的推進農業產業化、區域化、規;、集約化經營的具體農業政策,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將總體規劃和局部優化結合制定分級保障政策,推動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2.穩定要素安全。拓展資金來源。建立農業發展基金,緩解生產過程中資金短缺問題,對糧食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財政貼息,吸引更多民間投資進入智慧農業建設項目,建立健康的農業投資新金融生態,保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心從事糧食產業生產。實智慧農業硬件資源。結合現有數字鄉村建設規劃,進一步加強農村5G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業現代化資源保障體系,為建立廣泛的糧食產地和市場間數字化產品流通提供保障。加快土地政策改革。加大合村并鎮力度,實現小、散、荒土地連片管理,增強農村土地流轉經營自主性,進一步激活農村土地活力,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實行集約化、農場化、企業化管理。 3.確保產業鏈安全。強化產業鏈、供應鏈思維保障糧食安全,加強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和綜合流通能力、宏觀調控能力建設。跳出農業看農業,做好對糧食生產相關的農資供應、加工、流通、儲備、國際貿易等企業把控,預防系統性風險。對標世界農業強國,加快現代農業與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發揮現代科技對涉農制造業、現代農業發展的引領支撐和帶動作用,建立全面的智慧農業創新生產 |